旅遊線路分類

溫州江心嶼





- 1
- 2
- 3
- 4
- 5
門票信息:
20元(僅供參考)(含往返輪渡)。
景點地址: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江心嶼旅遊區
交通信息: 火車站坐公交車31路、33路、39路、50路至江心碼頭,碼頭有500、400、300客位渡輪 火車站坐公交車31路、33路、39路、50路至江心碼頭,碼頭有500、400、300客位渡輪各一只,间隔四十分钟一趟来回。
溫州江心嶼简介:
江心嶼公園位于瓯江中遊,現有面積1070畝,江心嶼與鼓浪嶼,東門嶼,蘭嶼並稱“中國四大名嶼”。。該嶼風景秀麗,曆史古迹,人文景觀豐富,是瓯江上的一顆璀燦明珠,曆來被稱爲“瓯江蓬萊”。曆代著名詩人李白、杜甫、孟浩然、韓愈、謝靈運、陸遊、文天祥等都曾相繼留迹江心嶼。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墨客,曆代名賢留有歎詠江心嶼著名詩章近800篇。東西雙塔淩空,映襯江心寺,別具匠心。嶼中名勝古迹衆多,如宋文信國公祠、浩然樓、謝公亭、澄鮮閣及博物館、革命烈士紀念館、工人療養院均系省市級文保建築。數百年來流傳至今的江心嶼十景,如春城煙雨,瓯江月色,孟樓潮韻,遠浦歸帆,沙汀漁火,塔院筠風,海眼泉香,翠微殘照,海澱朝霞,羅浮雪影更使遊客留連忘返。嶼內古樹名木蒼翠蓊郁,山繞水環,亭台點綴,橋榭相映,山光水色妩媚竟秀。現建有兒童樂園、青少年活動中心、遊樂場、情人島、盆景園,共青湖等,素有“人間仙境”之美譽。爲充分開發江心嶼夜景資源,實施江心嶼“亮麗工程”建設,動用現代影射原理和多種手法,重點突出二塔一寺,使瓯江上的這顆明珠更具名符其實,達到環境、藝術、氣氛和格調的完美統一。以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由強力光帶分離出江心嶼與江濱路火樹銀花燈飾相互輝映,使瓯江之夜更加光彩豔麗。此景實系全國名勝之罕見,國家領導人、國際友人、僑胞和廣大遊客涉足于此無不贊歎不已。
主要景點
江心寺
现存之江心寺为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重建,面积约2870平方米,分前、中、后三殿。前殿为天王殿,东西有长廊,两端置钟鼓楼。今宋代古钟尚存。中殿为圆通殿,最为壮观,供奉的是观音菩萨,江心寺为全国32所观音道场之一,。殿内槛联匾额,琳琅满目。正柱联为宋王安石撰并书。后殿三圣殿,殿额与对联皆为弘一法师所书。寺院大门两边有题为宋王十朋撰书的叠字联:“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念“yun, zhao chao, zhao zhao chao ,zhao chao zhao san;chao,chang zhang, chang chang zhang, chang zhang chang xiao”)。由书法家方介堪正楷重写。寺周古木参天,景色清幽。1983年列为全国对外开放142座重点寺院之一。
興慶寺
原名淨信院,又名西塔寺院。宋高宗駐跸孤嶼時,改稱興慶。重建于清嘉慶年間。寺兩側有琉璃泉,泉水清冽,爲溫州三大名泉之一。寺牆內有橄榄一株,相傳明萬曆十五年(1587)爲郡守衛承芳所植,2003年被毀。建國後溫州市博物館建于此寺,常年展出曆史文物,現改爲溫州革命曆史紀念館。
宋文信國公祠
位于江心寺東面。南宋德祐二年(1276),文天祥自元兵押解途中脫險來溫,留居中川寺,作《北歸宿中川寺》詩。明憲宗成化十八年(1482),邑人爲紀念這位民族英雄就義200周年而建此祠。祠內原有文天祥石質雕像和名人題詩碑刻,後被毀壞,僅存清人秦瀛《宋文信國公造像題記》碑。1981年整修,回廊鑲嵌《正氣歌》及20塊後人憑吊詩詞碑刻,並有聯雲:孤嶼自中川,逝水難消亡國恨;崇詞足千古,英風猶挾怒濤鳴。
東西二塔
東塔始建于唐鹹通十年(869年),一說建于北宋開寶二年(969年),曾毀于兵火,南宋紹興十年(1141年)重建。元至正,明萬曆,清乾隆多次重修。塔高28米,底徑8米余,6面7層,青磚圍砌。過去外圍層層有平座、欄杆和出檐,內有扶梯直上塔頂,可俯瞰瓯江澎湃,飽覽風光旖旎的鹿城全貌。清光緒二年(1876年)“中英煙台條約”簽訂,溫州辟爲商埠。1894年始在東塔山下建造英國駐溫領事館,次年落成。英借口警衛工作需要,強迫溫州地方當局拆除東塔內外的飛檐走廓,留下這座中空無頂的塔身。塔頂自然生長一株100多年樹齡的榕樹,無土培植,根垂塔中,全年常綠,實爲奇觀。今塔仍巍峨雄偉,像一座飽經風霜、曆盡滄桑的曆史豐碑矗立在東峰之巅。
西塔始建于北宋開寶二年(969年),一說建于唐鹹通十年(869年),明、清曾多次修繕。塔高32米,底徑7米,6邊形,7層,中空,系樓閣式青磚仿木構建築。遠遠望去,碧水藍天,全身披綠的西峰山托著磚紅色寶塔,塔刹直入雲端,蔚爲壯觀。就近處,江風吹動四十二個檐角的銅風鈴送聲,四周枝頭飛禽清脆的啼嗚,交響成趣。塔每層每面均有小佛龛,內置石雕佛像,造型精致,神態自然,有頗高的藝術價值,塔周圍置青石坐凳,萬木扶疏,清幽格靜,引人遐思。因塔身傾斜,曾于1982年進行大修葺。今塔仍保持宋代風格。
東西雙峰崖岩挺秀,自然天成,林木蓊郁,蔥蔥茏茏,山不高,有東西千年寶塔而得名。攀登陡峭石階小徑,可上山頂觀塔。每塔旁立有青石碑二方、古亭一座。遊人至此,縱談古今,神思激越。東西雙塔,屹立于孤嶼,遙相呼應,活繪出江心嶼的優美輪廓,成爲溫州的—個標志。1981年東西雙塔列爲溫州市第—批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東西雙塔被國際航標組織列爲世界百座曆史文物燈塔之一。國際航標協會正式宣布其爲世界航標遺産。
浩然樓
位于文信国公祠东侧,明万历八年(1580)建。楼为木结构三开间重檐歇山顶,造型别致。楼名取意文天祥《正气歌》中”浩然”二字。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以唐代诗人孟浩然曾游江心屿,易名为孟楼。光绪元年(1875)重修时,仍复名为浩然樓。登楼远眺,瓯江上 往来的巨轮小帆,以及市区鳞次柿比房屋与海坛、翠微诸山,一览无余。
澄鮮閣
在西塔山南麓,原名水陆阁,始建于北宋崇宁元年(1102)。明万历十年(1591)重修时,取谢灵远诗句意,改名澄鮮閣,系二层三间木构建筑。
江心公園
在江心孤嶼西首,始建于1974年,1990年基本建成。公園由小飛虹景區和歡樂城兩部分構成。小飛虹景區有湖面0.4多公頃,臨湖建有亭、台、廊、榭。小飛虹橋橫跨湖上,夏放荷花,秋綻桂子,四季飄香。歡樂城由民間集資建成,占地1.26公頃,內設遊艇、電動遊戲器械等娛樂設施。
盆景園
占地0.42公頃,置中、小型不等的盆景,風格各樣,古拙雅致;還堆徹一座縮微的北雁蕩山合掌峰、觀音洞大型盆景。
江心西園
地处溫州江心嶼西段,西接东瓯大桥,占地面积587亩。江心西園延续江心屿“诗之岛”的内涵,溶自然景观与现代人文娱乐于一体。自西向东将有身健心、市井风情、田园风光、烟树秋雨四个旅游景区,分为水上世界、峡谷漂流、儿童乐园、露天剧院、渔家乐、风情街、宾馆、别墅、竹庄、游船、茶楼、海鲜楼、酒吧等休闲娱乐设施,是一个集娱乐、美食、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圣地。
象岩與獅岩象岩
在嶼東江中,因石色潔白,鼻長似象而得名。獅岩在嶼西江中,因石呈翠色,似一只雄獅于此盤踞。
宋文信國公祠
位于江心寺東面。南宋德佑二年(1276),文天祥自元兵押解途中脫險來溫,留居中川寺,作《北歸宿中川寺》詩。明憲宗成化十八年(1482),邑人爲紀念這位民族英雄就義200周年而建此洞。祠內原有文天祥石質雕像和名人題詩碑刻,後被毀壞,僅存清人秦瀛《宋文信國公造像題記》碑。1981年整修,回廊鑲嵌《正氣歌》及20塊後人憑吊詩詞碑刻,並有聯雲:孤嶼自中川,逝水難消亡國恨;崇詞足千古,英風猶挾怒濤鳴。
小飛虹
在江心寺后。披绿色琉璃瓦,黑檐白顶,朱红梁柱,翘角斗拱,下砌大理石坐凳以一组紧连性的亭、桥、廊、榭构成,随形就势,明媚绮丽,如飞虹挂空、老龙卧地,故名“小飛虹”。横悬匾额“小飛虹”由著名书法家曾耕西老先生书。
淩雲橋
位于西塔山北向新景区,高5米,长14米,44级石阶,踌跨湖而设,北上石阶,犹似登塔,至塔顶,塔巅白云,桥下水雾,飘忽相交,确有凌云之感,顾名“淩雲橋”。临桥仰望东西古塔,高耸入云;俯视湖面,毕波荡漾,石蛙待跃,双塔倒影,云水相映;桥下水波涟漪,游鱼唼喋。
溫州革命烈士紀念館
原名“溫州區革命烈士紀念館”,前身原爲龍翔寺。在東峰下,唐懿宗鹹通十年(869)建,名普寂禅院。宋建炎四年高宗南渡駐跸寺中,改名龍翔。清乾隆年間僧通溱重建。龍翔院中曾建有翠幄軒、清輝軒、浴光精舍、十力軒等,現均已廢。翠幄軒爲宋高宗駐跸處。宋高宗曾禦書“清輝浴光”四字,贊美江心。後“浴光”二字毀,僅存“清輝”,于清光緒間摩勒于石,今仍嵌在江心寺殿東側壁間。1956年7月1日,爲紀念浙南地區在各個革命時期犧牲的烈士,在江心嶼原普寂祥院廢址上建成。占地1873平方米。1987年,浙江省人民政府決定將其擴建爲“二碑一館”,占地擴大爲2700平方米。二碑:一碑爲中國工農紅軍挺進師紀念碑,原國防部長張愛萍書題;一碑爲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三軍紀念碑,書法家舒同書題。
江心十景
“春城煙雨”:立于江心寺大殿前,南望鹿城,早晨煙雨如絲,古城空蒙隱現,春到江南,綠染城頭,正合“春風又綠江南岸”的詩意。前人題詩雲:“是煙複是雨,東風不開束,一夜霏空蒙,染得城頭綠。
“海澱朝霞”:東塔山下,瓯潮濺落,沙灘浮現,水鷗群集,夏日晨曦初照,海澱朝霞如染,瑰麗多彩,光耀奪目。有詩雲:“殿角水禽鳴,曙色扶桑東,飛霞捧日寂,亦作瑪瑙紅。”
“瓯江月色”:中秋之夜,從東峰山巅遙望瓯江,只見: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鬥牛之間,蟾影秋光,空水澄鮮,秋風蕭瑟,江色琉璃,詩情畫意十分濃厚。古人題景詩曰:“月出海門東,閑雲掃曉風,江長飄玉帶,人生琉璃中。
“羅浮雪影”:溫州冬雪較少,人們見雪心喜,赴江心嶼賞雪,實屬難得快事。從“來雪亭”引頸北望,遠眺羅浮山上白雪皚皚,冰封臘象,近有龜、蛇兩山,白雪和雙塔相映,潔淨的白雪覆蓋著山下高低錯落的農舍,圖面極佳,爲“江心嶼十景”中第一佳景。古人題景詩雲:“雪中望羅浮,玉峰峨峨起,不知山下村,人住梅花裏。”
“孟楼潮韵”:在浩然樓(曾一度称孟楼)上聆听瓯潮澎湃,水石相击,富有天籁妙趣。古人题诗云:“潮音漱石根,琅琅小楼上,一笑顾老僧,何如渔山唱。”
“翠微殘照”:從西峰山隔江遙望鹿城西門外的翠微山,夕陽余輝,晚霞似錦,歸鳥倦飛,塔影橫斜,別有情趣。古人題景詩雲:“倦鳥渡江回,西山夕陽催,都看一雙塔,偃臥在蒼台。”
“遠浦歸帆”:從東峰山間舉目遠矚,群山連綿,江道彎轉,波光掠影。傍晚遠浦漁船揚帆破浪,滿載而歸。古人題詩曰:“江路夕陽明,歸帆遙可數,五兩折輕風,欲近上戍浦。”
“沙汀漁火”:在端午節前後的夜晚,孤嶼四周江面上捕撈瓯江特産——風尾魚的漁船燈火遍燃,星星點點,時隱時現,景色動人。寫景詩曰:“衲子入定來,齋堂鍾磬罷,唯有漁舟燈,幾點汀洲夜。”
“塔院筠風”:盛暑時節,江心嶼的竹林下,是人們納涼的地方,耳聽風吹竹聲,十分惬意自在。古人題景詩雲:“潔夏綠筠蔭,南熏披袂袂,人間煩暑多,此是清涼界。”
“海眼泉香”:龍翔寺之旁,有寒井一口,泉水清冽。每日清晨,和尚們就去提水煎茶,一時松煙缭繞,如詩如畫,情趣橫生。古人題景詩雲:“攜缽汲寒泉,試將松火煎,自從谒趙州,不參五味。